“你的孩子知道你愛他嗎?”
相信很多父母想當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。
但如果把同樣的問題丟給孩子,你能保證孩子會說出和你一樣肯定的回答嗎?
“我覺得媽媽沒有那么愛我。”
這個回答來自一個10歲的小朋友,他不喜歡媽媽剛生的妹妹,他覺得媽媽總是陪著妹妹不陪自己,家里自從有了妹妹,所有人都不喜歡自己了……
每當媽媽和跟自己在一塊,開口就是學(xué)習(xí)和作業(yè)!
孩子有這樣的感受,不是他們的錯,因為小孩子對愛的理解很直觀的,過于深沉的愛并不能讓他們有效地體會到。
因此,成年人含蓄的表達方式常常會讓我們忽略,
愛的表達,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。
一、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
我們的小學(xué)教育重視基礎(chǔ)知識的鞏固、灌輸以及熟練掌握,而情感教育在“背誦默寫”中隨學(xué)段減少,表達“愛”的勇氣在青春期逐漸潰?。桓改競冊谡疹櫤⒆由硇枨笊蠠o微不至,而心理需求卻時常忽略。
在孩子需要學(xué)習(xí)“愛”的時候?qū)W習(xí)知識,卻在他們羞于表達的時候?qū)で髳鄣姆答?,于是孩子沉默,父母疑惑,話到了嘴邊,又咽了下去?/span>
孩子在“表達”之外證明自己是愛父母、是想回報父母的,成績、懂事、力所能及;而父母在嘮嘮叨叨或看似漠不關(guān)心之中,別扭又迫切地傳遞自己的愛。
即使愛和關(guān)心不曾離開,但誰都沒能學(xué)好“愛”這一課。
二、分享快樂的人不在了
在去年的大熱電影《你好,李煥英》中,我們能很明顯的感受到,母親和女兒之間的溝通問題。
女兒始終覺得:“如果當初媽媽生的不是我,應(yīng)該過得比現(xiàn)在幸福吧。”
直到母親哭著喊:“我這一輩子過得挺幸福的,你怎么不信我呢?”
《你好,李煥英》與其說是一部電影,不如說是一封賈玲寫給亡母的情書,用賈玲的話來說就是“我把心掏出來給你們看”,因為它拍得足夠真實,才能引發(fā)觀眾情感共鳴,好評如潮。
現(xiàn)在的賈玲,可以買得起雙開門大冰箱,敞篷車,還有大金鏈子,但分享這份快樂的人已不在了。
《你好,李煥英》與其說是賈玲彌補遺憾,不如說是一種傾訴,不要再因為“誤會”否定自己,傷害彼此,我們本應(yīng)該騎著單車,看著信號燈變綠,在黃昏時刻歸家,在飯桌上說些零零碎碎的事兒,然后笑得前仰后翻......
三、我們是彼此的“神跡”
父母真正的偉大,不在于恩賜生命,而在于持續(xù)不斷地付出,“神并不能無處不在,于是他們創(chuàng)造了父母”,但中國式的父母又有著自己的“小傲嬌”——不愛說明原因。
他們想告訴孩子:“你要好好學(xué)習(xí),為了明智,為了人生順遂。”
可真正說出口的只有:你要好好學(xué)習(xí)。
他們想告訴孩子:“不要煩惱,把目光放長遠一點,總會過去。”
可真正出口的只有:“這不算什么。”
父母的話只說一半,藏起不說的,可能才是真正想表達的,這是親情柔軟又堅硬的一面。
關(guān)心的話藏著說,甚至反著說。
黃執(zhí)中是史上唯一連續(xù)兩屆拿下國際華語辯論最高賽事“國際大專辯論賽”的最佳辯手,他曾在《奇葩說》里說道:“中國的父母一輩子都在等著子女感恩,中國的子女一輩子都在等著父母道歉”,而父母道歉方式通常是“來,吃飯了”。
希望,我們彼此都能好好表達自己,而不是等到失去或為人父母之后,才意識到我們是彼此的“神跡”。